鍛鍊後簡單補充蛋白質?你要的蛋白質心法都在這!
每日所需蛋白質
以「體重」作為基礎計算每日蛋白質需要量:
最簡易的方式,是以自已體重,再乘上每公斤體重所需要的蛋白質量,國健署在2020年公布之第八版的草案中增修了建議量,成人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每公斤體重1.1公克,71歲以上則到1.2公克。對於19歲以上的國人而言,依照上述建議量,同時參考國人的平均體重,換算的結果,男性訂為70公克,女性則為60公克。
針對不同族群,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如下:
• 一般成人每天建議攝取=體重(kg)×1.1(g)的蛋白質。
• 70歲以上老年人=體重(kg)×1.2(g)的蛋白質。
• 運動健身族=體重(kg)×1.5~1.7(g)的蛋白質。
運動族則可針對運動目標,將每日的蛋白質攝取提高至每天每公斤體重1.5到2.0公克不等。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「豆魚蛋肉一掌心」的建議,每一餐都要吃到一掌心的豆魚蛋肉類;有足量的蛋白質才能讓身體不消耗肌肉當作能量,維持更好的代謝!如果有在運動,運動後盡快補充大約1/2到3/4手掌的蛋白質類食物,也能讓肌肉快速吸收,提升增肌減脂效率。
依據每日熱量需求計算蛋白質需要量:
蛋白質主要生理功能是可以幫助生長發育、合成肌肉、修復組織並維持身體生理機能,除此之外,蛋白質也可以做為熱量的來源之一,因此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及脂質合成為「三大熱量營養素」或「巨量營養素」。飲食中降低碳水化合物或是脂質的情況下使總熱量攝取不足時,蛋白質就必須作為能量來源供身體所需,所以不過度限制熱量,搭配合理的三大營養素比例才能發揮蛋白質最佳的效能。
根據2002年美國醫學研究所食物與營養委員會(Food and Nutrition Board: Institute of Medicine, FNB:IOM)的建議,蛋白質的巨量營養素可接受範圍 (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, AMDR)佔每日總熱量之10~35%,而國健署公告的台灣國人的每日飲食指南中蛋白質的熱量佔比約10%~20%。因此若考量熱量需求來推算蛋白質需要量時,則必須先知道自己每日所需的熱量,才能計算蛋白質需要量。
例如:
每日熱量需求2000大卡
蛋白質熱量佔比為2000大卡 × 10%~20% = 200~400大卡
以熱量換算蛋白質重量200~400大卡 ÷ 4大卡/克 = 50~100克
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每公克約可產生4大卡能量,脂質每公克則約可產生9大卡
將蛋白質平均分配於每餐

credit:theglobeandmail.com
飲食中若缺乏蛋白質會造成一系列健康問題。其中包含皮膚病變、頭髮脆化變細,以及賀爾蒙失調。長久下來,低蛋白質攝取可能造成一種狀況,叫肌少症。肌少症是人在老化過程中,失去肌肉量的狀況。老年人肌肉量不足會讓他們感到衰弱,因為他們無法進行年輕時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活動。蛋白質不僅僅存在於肉類,以六大類食物來說「豆魚蛋肉類」和「乳品類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其他像是「全穀雜糧類」、「蔬菜類」、「堅果種子類」,也有蛋白質的成分。
以 75 公斤體重的青壯年男性來計算,每日所需蛋白質約 82.5 克,一旦我計算出個人的蛋白質需求,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散至每餐並確定每餐的總克數。如果每天需要 82.5 克蛋白質,就需知道每天 3–4 餐中的每一餐都需要攝入 20 至 30 克蛋白質。
以這種方式關注蛋白質攝入量有助於每天獲得蛋白質的好處,而不是在一天結束時只吃一頓富含蛋白質的大餐(例如晚餐)。把蛋白質分散在每餐內,也能使每餐中選擇更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變化。以 75 公斤體重的青壯年男性來計算,三餐蛋白質分配如:
1. 早餐吃25克的堅果和一瓶400毫升的無糖豆漿,總蛋白質4+13=17克。
2. 午餐吃一片超商的即時雞胸肉,獲得30克蛋白質。
3. 下午茶半包堅果和半杯牛奶,獲得16+6.4=22.4
4. 晚餐吃半塊豆腐和一顆蛋,獲得7+6=13克蛋白質
富含蛋白質食物
素食
每 100 克蛋白質含量:
•南瓜籽:30.2 克
•扁豆:24.6 克
•黑豆:21.6 克
•杏仁:21.2 克
•天貝:20.3 克
•豆腐:17.3 克
•傳統燕麥片:16.9 克
•藜麥 (未煮熟):14.1 克
肉類
每 100 克蛋白質含量:
•沙朗牛排:25 克
•肋眼牛排:25 克
•後腿肉牛排:31 克
•豬排:32 克
•豬里肌:30 克
•雞胸肉:32 克
•雞腿肉:28 克
•火雞胸肉:35 克
•鴨胸肉:25 克
魚類
每 100 克蛋白質含量:
•鱈魚:24 克
•鮭魚:23 克
•鱸魚 :24 克
•比目魚:21 克
•鮪魚:24 克
而常見的營養棒,如:堅果棒、穀物棒、能量棒…等,這些蛋白質含量約略都在2–7克;但近期有特別針對蛋白質所出的蛋白棒,其蛋白質含量就可高達 20 克甚至 30 克,也可將這些營養棒視作下午茶的代餐方式之一,蛋白質的攝取的多寡,也與個人因素有著很大的關係,均衡飲食及運動才是健康的不二法則!
資料參考來源:Experience Life、storm、WebMD